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精神文明
文明实践
众手浇灌道德花—— 邹城市公民道德建设走笔
2006年09月19日 

城市更靓了,环境更美了,人们的言谈举止更文明了,这是许多人对邹城市近几年来变化的共同感受。

受儒家优良传统滋养的邹城市,始终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提高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的基础工程来抓,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通过制度约束、环境熏陶、活动启迪等手段,靠群众浇灌出了一束束鲜艳的道德之花。

制度约束,内化为自觉行动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为规范市民道德行为,邹城市建立了一系列道德约束机制,使道德约束逐步内化为市民的自觉行动。市文明委制定印发了《市民“十不”行为规范》、《市民道德教育读本》、《中小学生一日行为规范》等,用以教育引导公民的道德行为。加大了镇村规范化管理力度,工作章程、村规民约普遍推行,干部群众照章办事、文明行事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为加大对各级文明单位的管理力度,市文明办修订了《文明镇街、文明单位和文明村居评选及管理办法》,突出了服务中心、贴近实际和操作性强等几个特点,对济宁市级以上文明单位实行重新申报制。在建设文明邹城、诚信邹城、平安邹城活动中规范量化了镇街、市直部门工作职责,做到了行有规范、干有准则。制定了“为了明天,人人有责”活动实施方案,组织落实了为未成年人办的8件实事,为未成年人营造绿色网络空间,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

建立典型培养、评选制度。在典型培养评选中实行层层推荐、严格筛选的方法,使典型能够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有力促进了全市行业道德风尚的转变。各单位还不断创新公民道德约束机制,建立严格的考核管理激励机制,强化行风监督,制定执法责任制和文明创建责任制,长期开展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工作中比服务环境、比服务效率、比服务质量活动,提高干部职工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水准。市人民医院和第二中学等单位就是通过建立健全职业道德约束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建立监督机制。公民道德教育是一项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需要全社会互动、各部门齐抓共管。为此,邹城市聘请了20多位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监督员,对语言不文雅、礼仪不文明、环境不爱护、服务不规范、秩序不遵守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劝阻、教育和批评,并向有关部门提出整改处理意见。市文明办建立健全了通报和奖励制度,对文明小康村文明生态村建设、“一池三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国省道沿线环境整治、农村文明路街创建、行业文明服务等情况,定期进行检查通报,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在新闻媒体设置了“曝光台”,对各种不文明、不道德现象进行公开曝光,弘扬社会正气,消除负面影响。

环境熏陶,使人如沐春风

近几年来,邹城市特别注重环境对公民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努力优化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之无时无刻不在熏陶感染着每一个公民。各级各部门把学习宣传《纲要》和荣辱观作为理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课题,并纳入科级干部和党支部书记培训的重要内容。市镇都成立了宣讲团队,进单位、进社区、进村入户搞宣讲,使20字基本道德规范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家喻户晓,公民的道德素质明显提高。新闻媒体都开设了专题、专栏,“一会一街一网一讲座”宣传教育形式把政策、道德、科技、法律、文化融为一体,使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成为对农民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成功模式,在全国推广。市文明办已连续15年开展“月度新事”评选活动,坚持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弘扬了道德正气。全市职业道德教育现场会推出了市地税局的行业道德建设、第六中学的道德周记、孟庄小学的孝心教育、杏花村小学的“家校互动”等先进典型。市文化局以魏传兰为原型创作的现代戏《常兰》,充分展示了家庭美德教育的丰硕成果,在全市巡回演出后,产生了强烈反响。相继举办了庆祝建党85周年、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1周年系列道德教育宣传活动,为全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结合20字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充分发挥道德文化底蕴丰厚的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整理孔孟道德资源,在城区各公共场所设置了3个大型电子屏幕,20多幅大型户外公益广告,100多个高标准的信息栏、宣传栏,大力宣扬儒家优秀道德思想,并将评选出的“感动邹城”人物(事件)、“爱心使者”事迹和“邹城精神”做成展板,使传统道德精华与现代道德文化有机结合,相得益彰,铸造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公民道德教育舆论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