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这里登东山而小鲁
孟子在这里写下千古文章
孟母在这里断机教子
匡衡在这里凿壁偷光
这里是孟子故里,修学之都
这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山东省邹城市
199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共同发表宣言称: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这些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科学巨子不约而同的注目东方,聚焦孔孟之乡,究竟向世人传达一种怎样的文化信息呢?今天我们不妨到孔孟之乡、孟子故里—邹城市,访圣怀古,作一番思想之旅吧。
邹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北枕泰岱山脉,南临微山四湖,东依沂蒙山区,西接京杭大运河。在这片自然风光秀丽的土地上,峄山耸立在前,洙河、泗水环绕其后,可谓好山好水好地方。
邹城人文历史衍六千年之久,夏商周时期即为一个小方国,秦朝置县,1992年改称邹城市。在古代诗歌经典《诗经》中,就有歌颂这一地区桑蚕业发达的诗篇。西周至春秋战国后的数百年间,这一地区一下子就涌现出了“原圣周公、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子思”等大匠巨擘,一时间,邹鲁地区群星璀璨,照亮了中国的天空,也照亮了世界东方的天空。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先后作出批示,同意在邹城建设“华夏文化标志城”工程,以传承文脉,团结海内外华夏儿女,共图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在历史与现实的回响中,孟子故里又将再次光耀华夏。
邹城物华天宝,文化遗产众多,早在1994年就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市共拥有各类文物古迹3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踏访孟子故里,是观光之旅,也是一次走近孟子的修学之旅,不仅可以拜谒孔孟圣迹,而且可以从中领略儒家文化的做人、谋事与为政之道。
孟庙、孟府、孟林并称“三孟”,名闻遐迩。孟庙是历代祭祀孟子的庙宇,庙内碑碣如林,古木参天,古人谓之“松柏云烟映棂星”,“遍地丰碑满壁诗”。孟庙分三路布局,五进院落,结构严谨,整齐雄伟,烘托着孟子的神圣与尊严。
孟府是孟子嫡系后裔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贵族庄园。如今,仪仗犹存,皇恩不在,但依稀可见豪门望族的豪华与兴盛。
一抔黄土,青草萋萋,布衣孟子长眠于邹城四基山麓的孟林,每年的阴历四月初二,这里都举行孟子诞辰纪念活动,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奠拜他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灵魂。
人们喜欢把孔子、孟子相提并论,比喻成日月相伴,把他们的学说称为孔孟之道。正是孟子“继孔子以往,开儒学以来”使孔子思想发扬光大。孟子踏着历史的烟尘远去了,今天,我们只能在孟庙亚圣殿内一睹孟子的尊容。孟子彩塑神态轩昂,双目如炬,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飘动的髭须间吐出: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地利人和。”
“民事不可缓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些话语,穿越时空,仍可视为我们今天做人谋事打天下的“圣经”来读,也是中国“民本”思想的源头。
两千多年前的齐、宋、滕、魏等国都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土壤,年富力强的孟子率弟子在上述国家之间进行了20多年的游说活动,力图实现“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然而,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60多岁时,孟子退居邹国,教学、著述,终其一生。
孟老夫子也许难以想到,他播撒的种子直到今天才得以破壳生长,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蓝图终于成为现实。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不少海内外游客口诵“三字经”,踏访孟子故里,不辞辛苦,重走当年孟母三迁之路,寻觅着孟母三迁、断机教子故事的源头,体悟着一个伟大母亲的博爱情怀,今天的人们驻足在孟母断机碑前,更从邹城“百里村廓重家教,十万人家尽读书”的氛围中,汲取着教子的智慧和灵感。
值得一提的是,不知是受孟子的熏染,还是天启,孟子以后几百年,一代大儒匡衡在邹城呱呱落地。匡衡幼年好学,为了晚间读书,家贫的匡衡凿开一富贵人家的墙壁,借助从中透出的一缕光线,抱书苦读,从此,“凿壁偷光”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匡衡身前的一孔光线,一千多年来,点亮了莘莘学子心灵的明灯,开启了东方一种坚韧不拔的治学精神。
从邹城市区往北走约十公里,这里向阳濒水,藏风聚气,九龙山像九条巨龙环抱于此,未来的中华文化纽带工程—“华夏文化标志城”将坐落于此。在九龙山的龙首部位,有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便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的陵寝—荒王陵。
荒王陵讲述着一个王子的荒唐故事。朱檀出生两月被封为鲁王,15岁就藩兖州。为求长生不老,朱檀烧炼仙丹毒发而死,年仅十九岁。朱元璋得知后,龙颜大怒,以其行为荒唐,谥曰“荒”,所以后人称其为荒王。朱檀墓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发现,因其在明代亲王陵寝中营建最早,面积最大,地宫最深,发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多,价值最高,被称作明代亲王第一陵,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也许游人看来,这不像是一个故事,而是一本教材,对今天的人生仍富有警示意义:世上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长生不老,唯有精神不死。
一千多年前,一位名叫安道壹的佛门高僧为了信仰,也为了传承佛门精神,于1400多年前,来到了邹城这块宝地,先后在邹城的铁山、岗山、葛山、尖山四山摩崖,刻下大量佛教经文。安道壹以大地为案,以岩石为纸,以心灵作笔在荒山僻壤默默的干了多少年,现在无以考证了,他留给我们的是融自然、宗教、书法艺术为一体的北朝石刻艺术瑰宝。书法大家康有为对此推崇备至,称其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铁山摩崖刻经,经专家近年考证,上有纹龙,下有龟背图案,其形制乃是一摩崖卧碑。这块碑高约61米,宽约17米,上镌940字佛经经文,如此算来,当为世界第一大摩崖刻碑,堪称世界奇观。千千万万研究宗教、书法艺术的游客来此都如临圣境,留恋忘返。一位韩国学者来此伏地而跪,不能自已,激动地说:这些文字不能站着读,只有跪着才能读懂它……
海拔才582.8米,占地仅6平方公里,和五岳的巨大存在相比,守护于孟子故乡的峄山只能算作天地间的一个盆景了。虽然因其小,有时会被忽略,但她本身所具有的灵秀与智慧,无不汇聚成一个美的巨大存在,卓立于名山之林,让百姓依恋,俊杰牵魂,成为远近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山和旅游胜地。“夫乾坤之秀毓于山,峄山之秀在于灵。”峄山的灵气,源于目不暇接的四大书院、五大奇观、八段锦、九龙洞、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名石等。山上怪石堆叠,孔窍幽邃,石生万象,泉涌云间,移步异景,引人入胜。峄山之洞,神人难数,但见一洞霞玉一洞诗,一洞灵气一洞仙,层层洞底皆通径,幽谷细听响流泉。峄山的石头峄山的洞,在名山大川中堪称独步。
屈指算来,峄山走过了多少光阴;物换星移,留下了几多感叹。秦始皇来过,来此告祭山川,为一代王朝祈祷;孔子来过,来此登高望远,发出“登东山而小鲁”的浩叹;李白、杜甫结伴来过,来此揽胜赋诗,抒发思古情怀;苏东坡、郑板桥、董其昌、米芾也来过。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帝王将相,经历了各自的风景,留下了各自的歌吟,然后下得山去,走向了历史的烟尘。我们今天登上峄山,一不留神,也许会踩到他们的脚印,只是桑田沧海,眼前风景更美更新,心灵得到一次升华和淘洗。
一块古老的石碑见证着一段历史:孟子生于斯、长于斯,孔子诞生于邹,后迁于鲁。邹城孕育了两位世界文化巨人。一城一池得天地之造化,或历史悠久,或文化灿烂,或物华天宝,多是天缺一角,十有一憾。邹城有幸,接天时,得地利,享人和,成为当之无愧的东方圣城。
邹城是一本书,影响中国古代文化的儒、佛、道三大支柱,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儒在孟府、孟庙、孟林,道蕴秀灵峄山,佛有四山摩崖。徜徉于此,寻觅东方文化的源头,修学揽胜,不仅可以领略儒家做人、谋事、为政之道,而且可以从儒、佛、道中汲取精神滋养,可谓是“邹城一揽书千卷,独步天下行万里。”
登峄山而小鲁,读孟子而知天下。朋友,到邹城来吧!
孟子故里、修学之都——邹城欢迎您!
(邵泽水 王 川 )
- 上一篇:孟子故里邹城市关于实施“修学游”...
- 下一篇:孟府习儒馆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