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人类掌握知识、开发理性、奔向光明的引路人。张丕矩先生钢铁般的意志,钢铁般的精神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著。而热爱却是一种感情积淀,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会有高度的责任感,才会做到无私的奉献。不是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张丕矩不会在70多岁又担重任,为山区扫盲献余热,在他的心中永远装着国家、装着家乡山区孩子。本是享受天伦之乐之年,颐养身体之时,他却毅然决然,奋斗在教育第一线,把爱撒向山区每一位孩子。
张丕矩(1877年--1965年),字季方,清庠生,今邹城市田黄镇大峪口村人。张丕矩学识渊博,一生从事教育事业,解放前曾任邹县劝学所所长、邹县教育会会长、邹县孤儿院院长,并曾主办田黄村学堂、孔教会、邹县崇孟学社、万国道德会、邹县孤儿教养院、地方自治讲习所、抗日民团,编纂《邹县地理志》二十四章。解放后任邹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邹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张丕矩笃学不倦。他自幼天资聪明,敏而好学,毅力过人,在学习中每遇疑难,宁可饭不吃、觉不睡,直到通晓为止。他酷爱五经,常手不释卷,通夜攻读,对地理等方面也有研究和造诣,唯独讨厌八股文。虽然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考试是取得“功名”的敲门砖,极具诱惑力,但他认为八股文禁锢人们的思想,自己不能因为取得小小功名而庸碌修身,贻误终生。于是他私下偷读古典文学,练习写作,为后来考中秀才奠定了基础。科举制废八股改议论文,张丕矩取得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并在1904年毕业于邹县师范传习所。就教后,他仍然坚持读书学习,博学广记,加之笃学不倦,积累了渊博的知识。
张丕矩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1907年,张丕矩在一无资金、二无师资、三无校舍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多方筹资,聘请人才,并得到田黄村大户孟家的协作和支持,在孟传尧家宅内办起了田黄乡第二所学堂(第一所乃辛庄学堂),并亲自任教,为后来田黄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13年,张丕矩先生被委任为邹东劝学员,他走村串乡,倡导办学。1917年,为躲避土匪骚扰,全家迁到县城临时居住。10月,张丕矩通过考试被录用为邹县劝学所所长,创办了一批乡村学堂。次年,乡间土匪猖獗,四处告急,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加之旧的习惯势力和顽固腐儒的消极对抗,兴学堂遇到了重重困难。张丕矩大讲西学,讲发展科学拯救中国当务之急、刻不容缓之举,经过努力,邹县的教育事业在动乱和困境中得到了发展。
为普及社会教育,张丕矩在县城书院小学大门外办起了露天学校,利用小学课余时间,以天地为课堂,讲授有关历史、地理知识及一般应用文常识。1921年9月,张丕矩被选举为邹县教育会会长,致力于废旧学、办新学的思想宣传,对当时邹县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随后,张丕矩又创办了“崇孟学社”,教育学生要保持民族气节。解放后,七十多岁的张丕矩回到老家,为山区扫盲献余热,把自己渊博的学识献给教育事业。张丕矩先生终生奉献教育事业,学生遍及邹、滕、兖、泗等地,可谓桃李满天下,深受全县各界推崇。
张丕矩至诚爱国。1919年,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到邹县。张丕矩组织邹县青年学生召开庆祝大会,并发表了情绪激昂的演讲,号召邹县的师生员工、工商各界人士,投身于爱国运动中去,反对列强侵略,反对卖国政府,不做亡国奴。会后又组织了游行,在县内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在国难日趋深重的情况下,他结合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进北京、《二十一条》等旧中国丧权辱国的历史,教育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救国救民,乃一代青年之责任,讲述亡国奴的日子是最不好过的,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张丕矩处事公正,不畏权贵,不平则鸣。民国初年任劝学所所长时,值旧县政府举行选举,地方官员狼狈为奸、徇私舞弊,张先生于气愤之余,写了一幅对联给予了辛辣讽刺:
选举本公道,道在人为,为得争名夺利;
投票求完全,全在运动,动则祸国殃民。
“七七”事变后,邹县沦陷。时任邹县书院小学校长的张丕矩先生,谢绝亲朋同仁劝阻,毅然辞去校长职务。回邹东老家后,张丕矩先生目睹日寇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等暴行,激起了他反抗侵略的满腔怒火,决心组织武装,保家救国。于是就在田黄区东部几十个村庄奔走串连。联合桃花哨的张景洲、瓦曲的聂秀轩、辛庄的王敬轩等人,集中各村枪支,成立了抗日自卫团。张丕矩任团长,韩祥任副团长,张景洲任参谋长,朱远程任军训处长,王敬轩任军需处长。于正月十五日在辛庄学堂召开了抗日自卫团成立大会,参加自卫团的有三、四百人。后因人员复杂,抗日自卫团瓦解,但张丕矩先生的抗日精神却是可贵的。
1913年,津浦铁路通车后,中外人士来邹旅游者日渐增多。张丕矩为了使来游者更多地了解邹城,编写了《邹县地理志》二十四章。为纂写这部书,他爬山越岭,跑遍全县,历尽艰辛,终于在民国六年(1917年)完成了该书前二十三章的编写任务,后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又增写“邹县地质”一章。《邹县地理志》一书,是张丕矩先生给全县人民留下的一部有价值的历史文献。1965年7月,张丕矩因病去世。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一直为后人所传颂。(李法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