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以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主线,以生态环境安全稳定为底线,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做好“保环境促发展”,助力实现“开门红”。
聚焦环境质量改善,深入治污攻坚。一是开展河流水质保障行动。制定了《2025年水环境质量冬春季巩固提升方案》,开展16处镇域断面监测考核,加强42处饮用水源地现场巡查,推进92处入河排污口审批数据更新,实行34家企业线上线下实时监管,督促提升治污设施运行质效,确保外排水稳定达标。二是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以大气污染防治“十条线”为抓手,加强散煤燃烧、烟花爆竹燃放、城市扬尘等面源污染督导巡查,压实分线作战,实现了“削峰降级、去污保良”,春节期间未出现重污染天,比去年同期减少3天重污染天。三是推进移动源清洁化升级。以二手车商车辆和“六类问题车辆”为工作重点,实行全面摸排、集中攻坚,纵深推进国三及以下非营运柴油货车淘汰,目前共淘汰1207辆,淘汰完成率84.76%,累计发放补贴资金100.05万元。
聚焦生态环境安全,坚决守牢底线。一是加强危废规范化管理。动态更新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单位清单,完成了425家产废单位和9家经营单位信息录入和备案。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评估整改工作,通过国家固废平台APP建立“一企一档”,全市37家企业、62处问题,均已完成整改。二是全面排查问题隐患。对隐蔽院落、坑塘开展“拉网式、起底式”排查,发挥环保网格员“前哨作用”,将执法触角延伸至“隐秘角落”,精准打击无证经营、非法转移、故意倾倒等违法行为。目前共排查各类场所80余处,消除问题隐患5个。三是开展环境安全教育。共组织全市677家单位、1.5万人观看了《危险废物环境安全警示教育片》,从“危”“险”“废”三个方面强调危废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危废规范化管理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
聚焦绿色低碳发展,强化政务服务。一是强化环境要素保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挖潜升级改造减排项目,保障建设项目总量指标需求,完成了2个项目污染物指标调剂。围绕省(市、县)重点项目,建立环保联络员制度,实行全程跟踪服务,推动项目快速落地,完成了3个项目环评审批。二是推行绩效分级管理。以铸造、制药、焦化、水泥等行业14家企业为重点,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为企业绩效评级“把脉问诊”,突出做好新宝龙公司、泰山玻纤公司争创A级企业,推动行业治理水平整体升级。三是实施无感执法监管。在全面应用综合执法智慧监管系统的基础上,综合在线监测、视频监控、用电监管、排污许可、固废监管等各类监管平台信息开展非现场执法。目前,非现场执法比例已达40%以上,有效减轻了企业迎检负担。
文字报道:董玉龙
责任编辑:薄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