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如何掌握辟谣的主动权
  • 来源:
  • 作者:
  • 2024年08月28日
  • 审核:
  • 浏览(5)
  • 收藏
浏览字号:

“谣言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这是对移动互联网时代谣言传播态势的无奈总结。

应对网络谣言,只能如此被动吗?

一、汹涌肆意的网络谣言,并不新鲜。回看谣言,不过几个“招式”。

一是生产方式上,掐头去尾、移花接木。如,冷饭热炒,一到高考时,“某某考生丢准考证”这种旧闻总是被包装,你若好心泛滥,点开链接,可能就中了诈骗者的圈套。就在前不久,成都一女士也遭遇“移花接木”的谣言,一个视频配合一宗外地刑事案截图,该女士就被说成了杀人藏尸的凶手。

二是传播策略上,以“信息差”挑动情绪,推波助澜。别小看“一点真实+歪曲解读+情绪化传播”的力量。2023年5月,有网友发文称,拍到四川雅安大兴二桥附近的大熊猫雕像穿着和服,并在网上引起“国宝大熊猫为什么要穿上和服”的讨论。然而实际上,该桥上的大熊猫雕塑一共有36个,其原型都是雅安“走出去”的大熊猫,以国礼大熊猫为原型的旅居大熊猫雕塑还有着旅居国的特色,不光有和服,还有其他国家、民族的特色服饰,每个雕塑下也都有旅居熊猫原型介绍。揪着“和服熊猫”拍照、说事,其本质就是以此带节奏、博流量。

三是技术运用上,用互联网新技术,批量生产谣言。前段时间,南充地铁1号线奠基,仪陇地铁3号线通车的假新闻短视频相继在网上流传,然而仔细看就会发现,这样的批量谣言都是同一个场景,同样的背景,同样的参会人员,只是配的文字不一样,不是地铁通车,就是机场奠基。调查发现,照片源于网民使用AI模板合成。以AI换脸为代表的技术,成了诈骗分子眼中的“富矿”,也让辟谣难度陡增。

四是动机上,流量至上,满口的“内幕”,满脑的“生意”。前段时间,上海警方处理了在浦东海滩女童走失事件中编造谣言获利4万元的团伙。跟假冒“胖猫”自杀事件女主发帖博取流量一样,“人血馒头”的诱惑,是网络谣言斩不尽杀不绝的一个原因。

辟谣,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的系统工程,魔高一尺,必须道高一丈。

技术赋能。智能媒体时代,网络谣言传播的主体、路径和影响都更为复杂。在谣言治理的精准识别、溯源、阻断等方面,人工处理必不可少,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形成“广泛汇聚、科学解读、矩阵传播、源头阻断”的辟谣机制。比如,在溯源方面,人民中科发布的跨模态智能内容搜索引擎——“白泽”,能对全网海量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提供诋毁、侵权等负面内容的跟踪、溯源、取证、辟谣等技术支撑。在辟谣阶段,四川互联网举报辟谣平台则使用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闻版权存证系统,避免了权威辟谣稿件被恶意篡改带来的次生舆情。

全民总动员。公众的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辟谣时度效。动员公众,重视“意见领袖”,推动辟谣加快入群、出圈。打造辟谣IP、邀请大V加入辟谣矩阵,用故事化的方式表现某谣言传播“前世今生”,让公众像追剧一样关注辟谣,让辟谣变得更可敬可亲、可感可看。辟谣矩阵的粉丝多一点,谣言的中招者便能少一点。

主动出击才是最好的防守。智媒时代更需要掌握辟谣的主动权,还公众清朗的网络空间,营造健康美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