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文化
孟子文化
孟子的“文化长征”—义利之辩于魏千年余音绕梁
2012年08月01日 

 《孟子》开篇就是记载孟子在魏国的言行。魏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数次败于齐国之后,被迫迁都大梁(今开封)。魏惠王,因迁都大梁又被称为梁惠王。孟子到魏国时,梁惠王正招贤纳士,再图霸业。梁惠王认为孟子大老远来到魏国,肯定带来了治国良策,能给魏国带来好处和利益。而孟子简简单单一句话:“为什么要谈利益呢,只要讲仁义就够了”,开门见山义薄云天。自此之后,孟子就一直给梁惠王灌输仁政的主张。

有一天,梁惠王在池塘边兴致勃勃地观赏奇花异草、珍禽怪兽。他问孟子,贤明的君主是不是都爱观赏这些花草动物?孟子回答:“贤明的君主应该先让百姓高兴地观赏,自己才对花草感兴趣。百姓只有吃饱穿暖,才有闲暇进行娱乐活动。”梁惠王郁闷地说:“说到治理国家,我应该是尽心尽力了。河内荒年,我便把灾民移到河东去,并把河东的一部分粮食调到河内。反之亦然。而邻国的百姓未见减少,我的百姓未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做了回答:战场上兵败,大家都在逃跑。跑了五十步的笑话跑了一百步的,那是毫无道理的。得到梁惠王的赞同后,孟子又进一步解释:大王虽然给了百姓一点儿小恩小惠,但是又连年征战,实际上和别国的暴君没什么区别,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让百姓过上实实在在的好日子,生有保障,死得安葬而无怨恨,这才是王道的开端。

孟子在大梁居住了一年多,多次见梁惠王,一而再、再而三地游说,梁惠王似有所悟,欲行“仁政”时却来不及了。这时他已在位50 年,不久就死了。继位的梁襄王,孟子也与他见了面、对了话,但意见相左,两人分道扬镳,孟子撂下一句话“望之不似人君”,就离开魏国去了齐国。

开封是唯一为孟子游说列国辟有纪念性建筑的地方。北宋时期在东京(今开封市)城西南隅(今包公湖一带)始建“孟子游梁祠”,明初巡抚方大美捐钱重修。新建的游梁祠,大殿五楹,中间供奉孟夫子,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左右配享。门题曰“仁义”。殿后建讲堂五楹,题曰“性善”。东西还有配房十四间安置学生,使游梁祠“崇贤有仪”、“敬业有所”,盛极一时。可惜“孟子游梁祠”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 年)毁于黄河洪水。

斯文有幸。清代知府朱之瑶“崇儒重道”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将被黄河冲毁的游梁祠迁建于新府学明伦堂之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河南巡抚阎兴邦又在开封府文庙之北、贡院之东,重新修建了游梁祠及游梁书院,规模达到了与明代相当的地步。并且在这一年,清政府从孟子老家山东省邹县孟氏后裔中选其第64代孙孟尚义、孟尚礼为开封游梁祠奉祀生,迁来开封世袭其职,颁有印章一枚。游梁祠院产契文书均由奉祀生保管,并参加祭祀。从清康熙起实行春秋两祭,祭祀仪式与祭孔相同。由政府官员主祭,奉祀生只代表族人陪祭。1922年冯玉祥主持河南政务时,曾在此举行了大规模的祭孟活动。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祥符人郑思贺在这里创办“知新中学堂”,这是河南省的第一所私立中学。进入民国以后,这里是开封工业学校和开封第二小学堂。奉祀生孟子第七十二代孙孟宪古也在这里开过私塾馆。1948年开封解放后,游梁祠成为河南省委招待所。遭逢文革,1975年游梁祠最后一个大殿被拆除。

开封市博物馆原馆长韩顺发研究员是当地知名的文物专家,200864日下午,在他的热情引导下,我们一行来到游梁祠旧址。如今剩下的只有两通石碑:一通为《游梁书院记》,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立;另一通为《重修游梁祠碑记》,清嘉庆五年(1800 年)立,碑额周围有二龙戏珠图案和“流芳百世”四字篆书。这两通古碑就砌在楼门道西边的前墙跟,下面是一个台地,上面用青砖砌了“券”,也可以算是个“碑楼”吧,“碑楼”的左侧墙上镶有一块1992 4 1 日开封市人民政府立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方石碑。游梁祠旧址两旁的街道至今仍叫“游梁祠东街”和“游梁祠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