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文化邹城
文艺
人生的呼唤
2011年12月05日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著名作家柳青的这段名言,和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段“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一样,是当年我们中学生写作文常常喜欢用的至理名言,是人生的方向标和指南针。

二十多年后想起来,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真正是从《人生》开始的。那一年的夏天,我就要高中毕业,即将跨入大学之门。我至今还记得,在高考结束后那个郁闷的夏季,先是看了吴天明导演、周里京主演的电影《人生》,后找来路遥的原著来读,我读《人生》时的那种无语的颤栗之感至今仍记忆犹新。是夜,我卧床看了一个开头,就再也放不下了,一口气读到凌晨,把路遥一部《人生》读完后,翻过来,对其中的一些章节又重读了一遍。我读得泪流满脸,为高加林,为刘巧珍。只记得当时心中极其惋惜高加林错误的选择,心想,如果是我,绝对不会忍心放弃有这样金子般心的人。但年少的我对高加林却恨不起来。在我看来,虽然他辜负了农村善良貌美的女朋友刘巧珍,但他和城里同学黄亚萍似乎更般配的一对。我更多地在想:他以后的路怎么走呢?

上了大学后,见到了外面的世界,似乎也多多少少的理解了一点高加林对事业生活的选择。当然,有时候也会迷茫:面对新生活的开始,是否愿意被原来的感情所羁绊。前几天的周末,一家地方电视台重放了《人生》,我又断断续续地跟着看了一遍,和妻子闲聊路遥及其《人生》《平凡的世界》,争论高加林孙少平的得失及其对我们的影响,不禁顿生感叹!路遥,离开我们这个平凡的世界已经十九年了。十九年,成长了整整一代人的时光。路遥安眠的陕北的黄土,也几经草木荣枯,回黄转绿了。时间的河流一如忘川之水,冲刷掉人们多少宝贵的记忆。变迁的世事像滚滚的车轮,引领着芸芸众生在红尘滚滚中及时行乐,唯利是图。可是,路遥,这两个简单的现代汉语字符所包蕴的丰富内涵,在许多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文学青年,和千百万平民读者心中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是任何时间的河水所冲刷不掉的。在他身后,读着他的作品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走上不同的人生之路的时候,都在心里为他留着一块净土,修建起一座精神的纪念碑!

再一次看完《人生》,我安静地让心灵沉痛了一些时间,点上一盏灯,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间。小说的使命就是记录一段历史,记录一段社会,记录一段成长的经历。路遥的文字给了我们六七十年代生人一段不可磨灭的阅读经历和感受,让我们反思已有的生活,选择和珍惜自己的人生道路。人生,真的是在不断的变化的,我又返璞归真了,但这是否定之否定的上升?十四五岁的时候只是觉得人与人感情最重要,对外面的社会一无所知。二十几岁只觉得外面的社会丰富多彩,年轻为什么不大展宏图呢?今天的我才从内心深处明白,为了所谓的事业去放弃一份如此单纯而执著的感情,是多么地无知。高加林所幻想的到大城市展翅高飞的生活那只是生活的表象,人只有在心灵有归属的时候才是最幸福的时候。而这心灵的归属除了爱情还会是什么呢。事业的好没有尽头,快乐来源于心灵而不是物质,忽视心灵的需要,会令快乐失去源泉。

《人生》是一本小书,人生却是一本大书。当代青年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怎样追求美好的人生?路遥的《人生》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严峻的、发人深思的问题。从高加林起落跌宕、纷繁复杂的人生中,我们可以窥探人性复杂的心理,探索人生的奥秘。我想《人生》所要表达出来的东西很多,延伸到现实中来,有时候或许只是一句话,一个人,一件事,一个错误的决定,都可能影响到我们的人生。在高加林的身上,我们无一例外的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现在能够体会他被别人顶替民办教师沉沦后的愤恨,能够体会有知识有抱负的他面对自己重新成为农民这一现实时的苦闷,甚至当它获得巧珍的爱情时,作为读者的我,内心也浸润着清凉的感动,对高加林在不幸中的幸福感同身受。

我认为,高加林的奋斗经历在中国当代社会具有典型意义。高加林作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的农村青年,企图以自己的智慧和奋斗,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从表面上看,高加林所追求的是一种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实质上作品揭示的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高加林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个人奋斗与社会境遇的不协调、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人生》这部小说更深刻地剖析了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根源。高加林虽具有比别人更强的能力和才干,但却被毫无理由地挤出民办教师队伍;即使他再有才华,干得再出色,仅仅就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他就必须被赶出县城。高加林的悲剧,不仅在于他选择了一种与现存的人生观相矛盾的奋斗方式,而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现实的不公正。对于巧珍,她的美是美到极致的,更是因为她的纯粹,她爱的纯粹,没有半点虚假,也不掺杂半点个人利益,加林的需要,她总是最懂,就连分手后她对自己婚事的决定,也是为了他。更重要的是,巧珍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从未改变。我想,当今这个时代的大多数读者,依然会被朴实美丽的巧珍感动,会为她的善良以及为爱甘愿奉献一切的纯真而赞叹不已,但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为她为榜样,只求付出不问回报了。现在,追求结果而忽略过程,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原本的微妙平衡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正是我们当今这个时代的最大悲哀。我不知道,如何能掌握住那一把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丈量尘世时光的尺矩?我也不知道,那震颤人心的巨大内容,是不是就是那一烛忽隐忽现的微弱灯光?而我更不知道那人生的路途,究竟有多遥远?

《人生》反映的是如今50岁左右的一代人的故事,是他们经历的概括和思想的形象化展示。如今,事业之路早已没有了《人生》所反映的单一和狭窄,婚恋的选择也没有了昔日那沉重的道德的枷锁,高加林式的人物再也不会被人冠以“陈世美”的骂名。但我觉得《人生》提出的问题仍值得当下的人们思索,这本书仍有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时下,城市化进程大踏步迈进,涌进城里的“凤凰男”与“孔雀女”或“凤凰女”的故事远比《人生》中的故事复杂的多。当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怎样权衡事业与爱情的天平,怎样审视曾经的传统道德,这些都是进城的“高加林”和“刘巧珍”还有生于城里的“黄亚萍”们所回避不了的。

记得路遥先生说过,“你写平凡的世界,你也就是这平凡的世界中的一员!”我们也是这平凡世界中的一员,我们做不到那种不平凡的人生。但,永远尊敬这样的人生。

 

作者 杨士田